4月14日,由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承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协办的大湾区医工融合与成果转化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在珠海举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
“一个好的医工交叉项目,需要具备模块化、通用性、系统可升级和开放性等特点。医工交叉必须以医为主体、工为平台。”孙冬柏表示,应大力推动新技术“从科研实验室到医学研究室或病床”的转移转化,重视医工交叉人才的培养,促进医工交叉的深度融合和共赢发展,基于大数据、AI、先进光源等先进技术,加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南方财经:AI浪潮正席卷全球,你认为AI技术将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哪些变革?目前医疗领域大规模应用AI技术还面临哪些痛点?
孙冬柏: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在信息时代为医学精准诊疗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通过分析和处理海量的医疗数据,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疾病模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疾病都有很强的地域性,例如,基于美国人群队列建立的乳腺癌预测模型,在中国并不适用。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基因特点、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人群,建立基于中国人的人均队列数据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发病机制,还能更准确地判断健康状态,并推动诊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我们有能力排除异常数据,发现疾病的普遍规律。人工智能的应用,特别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使得我们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识别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
孙冬柏:医工融合是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工科技术的创新,就很难实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进步。医疗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均源自理工科的创新成果。理科是方法学和理论的创新,工科是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然后应用到医学领域,所以医工融合是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例如,骨科和口腔科使用的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药物载体,都展现了医工融合的巨大潜力。未来,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医工融合将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孙冬柏:目前我们在X射线光源已经有所突破。我们的目标是将光源设备小型化和实验室化,使其能够部署在实验室乃至病房中。通过完善的辐射防护措施,这样的设备能够在医院内推动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的发展。还有诸如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医生在髋关节手术前先获取患者髋关节详细的数据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适合患者的新材料髋关节,再由医生进行手术更换髋关节。先进的X光源实验室设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每家医院都能配备这样的设备,就能在不出医院的情况下完成高分辨率的检测。
南方财经:你提出要构建一个精准医学大数据全链条平台,目前全链条平台的构筑有哪些环节存在瓶颈?你有何建议?
孙冬柏:目前,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有很多堵点需要打通,需要有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突破。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难点、堵点,在医疗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样本共享,还缺乏有偿机制、信息安全机制的建设。
例如,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定价,是一个非常专业、复杂的事情;还有数据的安全性,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建立全链条平台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特别是去年成立的国家数据局,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推动精准医学大数据全链条平台的构建。
孙冬柏:南方海洋实验室主要围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去开展科技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的工作。在医工融合方面,南方海洋实验室主要聚焦海洋药物的开发以及海洋医学研究。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蓝海科技产业园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海洋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我们希望能够向大海要新药资源,如通过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真菌和其他生物资源,发现新型抗炎药物等创新药物。在海洋医学研究方面,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一直都支持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科考人员在科考船上的健康保障,同时,南方海洋实验室也一直支持中大五院和学校相关学院开展相关海洋医学科研工作。
南方财经:南方海洋实验室以及蓝海科技产业园在海洋创新药方面可以抓住哪些风口,有哪些发展机会?
孙冬柏:目前我国有关海洋生物药物创新药方面的开发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仿制药仍然是主流。海洋生物创新药未来会开发到什么程度,我们还没有特别清晰的预见,但从个人感受来讲,南方海洋实验室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样本库、先进的基础科研条件,我们的海洋科考船可以为海洋生物科研获取更多新的海洋物种提供“硬支撑”,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尽管目前海洋生物医药仍处于萌芽阶段,我认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相信海洋生物药物的研发大有可为,希望能在助推珠海创新药的发展方面贡献科研力量。
南方财经:最近英伟达黄仁勋说,数字化与工程化是生物学的未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不是数字化、工程化?
孙冬柏: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创新范式会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工程化、智能化会成为重要趋势。举个例子,现在南方海洋实验室在研发珠海的黄立鱼在怎样的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肉质最好,什么样的情况下不会生病,或者鱼生病后如何投药。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光源,把黄立鱼做为种质资源,对其全生长周期进行监测,研究什么样的环境下,鱼能长得最好,它的蛋白质结构最好,从而构建“数字化鱼”,这应该也是我们海水养殖的一个重要方向。
南方财经:在人才培养方面,你认为我们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应该如何培养更多的医师、工程师等学科复合型人才?
孙冬柏:很多年前,我们就有医工结合交叉专业的人才培养,如工程学专业。通过工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发出工学椅,现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还有近年来,中山大学开设了“医学信息”相关专业,进行了很好的医工融合发展尝试探索。但是还不够。要培养即懂医学也懂工科的复合型青年人才,需要年轻人接受多学科的教育培养。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医工融合人才的培养还有短板,仍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