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教授陈永胜、刘永胜、马儒军科研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柔性且可持续的个温调节衣物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各种极端复杂的环境温度变化快速响应,通过柔性太阳能器件,将太阳光的能量用于驱动高效的电卡热管理器件,使热舒适区从22摄氏度~28摄氏度,扩展到12.5摄氏度~37.6摄氏度,同时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太阳光能量输入12小时,便可实现24小时可控以及双模式体温调节。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体温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服装则在调节体温、保持热舒适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一直试图开发一种如宇航服般使保持在舒适温度范围内的日常可穿戴体温调节服装,以应对昼夜温差极大的恶劣生存环境。近年来,虽然人们已开发出许多体温调节系统,但是由于能耗较高、效率较低,在没有额外能量输入的情况下,系统无法长时间运转,不能支撑全天候和自持续的热管理调节。
“如果可以实现在太阳下制冷、在黑夜里保暖,并利用无限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实现上述全天候和自持续的热管理,人类的生存空间将获得极大的拓展。”陈永胜说。
基于前期在柔性太阳能、电卡以及热管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研究团队设计制备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模块和柔性电卡热管理模块,并将两者有机集成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型柔性可穿戴主动性太阳能热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双向主动的热管理,使在太阳光(高温)下实现降温、在黑暗(低温)中实现保暖,可以生活的环境温度区间获得了3倍以上的提升。
此外,这种新型太阳能热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有机太阳能电池和电卡热管理器件的柔性特征,将其集成应用于衣物,既智能又不影响穿着体验。
“我们将继续优化提升其性能,为绿色能源的更好利用以及提高人类在极地、太空等极端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作出更多贡献。”陈永胜表示。(记者陈彬通讯员李享)
公众应及时关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收到强对流天气预警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大风等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失败,研究;再次失败,继续研究……1995年,刘中民带领团队完成了“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技术年产60吨烯烃的中试试验。
春耕一线,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生产实际,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种粮更省心省力。
泥盆纪珊瑚化石对探讨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生态系统演化和海洋珊瑚礁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对育秧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设施化、精细化的集中育秧,才能培育出宜机插、宜密植的高品质秧苗。
难点、堵点、卡点常常也是突破点,遇到困难多跟自己较劲,过硬本领就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事业就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断开拓。
我国是全球较早认识并推进新一轮科技的国家之一,重点在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层面强化科技创新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标志着黄河上游青海段首个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多能互补全清洁能源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工程向全面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